心外无象 | 袁毅平先生摄影艺术作品展在京举办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本刊记者 周星宜 摄影报道
7月6日下午,京城大雨滂沱,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央展览大厅却热情洋溢,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袁毅平先生摄影艺术作品展”吸引了数百名观众冒雨前来观展。现场呈现的150幅不同时期的摄影作品,浓缩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协顾问袁毅平先生从影70多年辛勤耕耘的创作硕果。
▲袁毅平先生亲临展览现场,在自己的大幅代表作《东方红》前留影,并与观众互动起来。
▲展览现场,人头攒动,观众们或品评交流,或拍照留念。
此次展览历时一年时间筹备策划,以袁毅平先生自己大幅代表作《东方红》领衔,展出了涵盖人像、新闻、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风光、民俗等多个系列,作品与时代紧密相连,与人民息息相关,充分展现了一位老摄影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执着的艺术追求精神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格。今年已是91岁高龄的袁毅平先生亲临现场热情致辞,并向北京民族文化宫赠送了他的代表作《东方红》。
袁毅平先生于1926年10月出生于江苏常熟鹿苑镇(现属张家港市),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摄影家、摄影理论家、摄影活动家。在7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用摄影歌颂时代、记录历史,许多作品已成为珍贵的文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历任新华日报、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大众摄影》杂志编辑组长,《中国摄影》杂志编辑组长、主编等职;曾任中国摄协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在50多年的协会工作中,他作为重要骨干和领导成员,主持了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和两届全国摄影创作会议,并长期从事摄影理论和评论工作,撰有《摄影家论及其他》《袁毅平摄影白话》等专著,对中国摄影理论建设、人才培养、媒体建设等的开拓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杰出摄影活动家”等称号,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文联第十届荣誉委员。
袁毅平先生的名声蜚声海内外,但心中一直怀有浓浓的家乡情结。2017年6月上旬,“袁毅平先生摄影艺术作品展”首次在江苏省张家港进行展出,让袁老家乡的人民欣赏到了他多年来创作的艺术精品,也感受到袁老多年来对家乡父老乡亲的一片眷念之情。
▲展览现场,袁毅平先生成为参观过程中备受瞩目的焦点。
▲展览现场,袁毅平先生为观众签名题词。
袁毅平先生和
专题 | 心外无象:袁毅平和他的摄影
在上个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中,袁毅平具有多重身份:摄影师、编辑、摄影理论研究者、中国摄协的领导者、摄影活动组织者。这多重身份使他的影像如多棱镜一般折射出了摄影题材、风格与时代的关系,主流影像与突破影像规训的可能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将会成为理解中国当代摄影演进的线索。
袁老在《试谈摄影意境》一文中曾写道:“不能仅仅把再现客观景物作为创作的终点,而是要进一步入乎其内,融情于景,使作品中的形象,超越原生态的自然物象,蕴含富有深度的艺术内涵。”如果把这里的“情”理解为包含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作为上个世纪重要的摄影理论研究者,我们在袁老作品中看到了袁老对上个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文艺理论的自觉规约。然而,当袁老那些不曾发表、曾经不能被发表,甚至曾经不被看作成功之作的作品与袁老的那些重要作品一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作品中被拍摄物象与历史情景的关联正在倔强地刺破影像的表面,甚至超越了袁老对那些影像的判断。而这些作品重新获得的价值其实正与像朱炯与她的学生、当下《中国摄影》的编辑等等这些年轻的影像工作者对摄影理解相关。于是,影像在摄影者和观看者在不同的时代情景下的反复选择、淬炼中形成了当下的影像景观。
”《心外无象:袁毅平和他的摄影——代编辑手记》 闻丹青
时间将他与摄影编织成了一个实心球,从照相馆人像摄影扎实训练起步,到职业新闻摄影的锤炼,进一步以编辑的视点审视和评价影像,进而研究摄影的理论与美学。他以一位在摄影的自觉实践中成熟起来的领导者,参与摄影行业政策、规范的制定与决策、执行与推广。他为人谦逊、温和,待人热情,五十多年来,太多活跃在摄影行业一线的人,无论天南海北,都喜欢称袁毅平为“老师”,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袁毅平直接的帮助和提携。
”《熟悉与陌生:作为摄影师的袁毅平》 朱炯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末,袁毅平以一种训练有素的职业摄影的意识和习惯,泛目的、泛功用性地拍摄了他经历的很多社会活动及政治运动。在他的柜子里躺了四五十年的牛皮纸口袋中,是各种规格的底片和小样。他对这个时期的底片基本都整理过,底片袋上有标记,还有照片上留下来的剪裁划线。这些底片和照片的数量,大约在上千张。这些影像中有少量西南地区的生产建设与生活,主要内容是北京60、70年代人的面貌和天安门的大型活动,也有与中国摄影家学会工作相关的空间与活动,如江苏水乡劳作的人们,也有河北涿鹿农村人的生活,还有阿尔巴尼亚人和社会······这些题材本身在中国的视觉档案中是缺失的,是陌生的。
”《熟悉与陌生:作为摄影师的袁毅平》 朱炯
我们说,摄影要拍得真实、生动、自然,但是更要往深里面搞,还是要把眼睛看到的东西抽象化,就是心和景怎么样能够结合起来,把照片深化。如果讲艺术摄影,这是必须的。
”袁毅平谈摄影的普及和深化
“
创作和评论是摄影的两条腿,摄影要走得快,两条腿都要强健。但是多年来,中国的摄影界评论一直偏弱,所以有人叫做“中国摄影的跛足现象”,创作是一条好腿,评论是一条不健康的腿。现在因为整个摄影界的文化结构都比以前改善了很多,首先摄影队伍里面的文化人比较多了,好多都是大学生,或者老师、教授这些,还有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的人都来参与摄影。目前中国摄影的理论和评论的确比前些年繁荣很多,但是总体上仍然落后于摄影活跃的局面。
”袁毅平谈摄影的创作和评论
现在回想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摄影》,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跟作者、读者距离相当近。不少作者寄文章和摄影作品给我们,他们不说你用不用,不管成熟不成熟,就是想把东西给我们看看。另外经常有读者写信表达对我们刊发的作品的意见,反馈的信息量比较大,比较多。
编辑《中国摄影》这样一本刊物,经常要紧跟当时的“气候”。在80年代初我们设了几个新栏目,一个是“摄影家研究”,这是把原来的“摄影人物”改的,过去的“摄影人物”只是介绍人,如初生年月,一般经历等等,新栏目改为重点研究摄影家的风格特点艺术创造等等。关于“艺术追求”、“探索之窗”栏目,是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80年的时候,中国摄影界就已经有一些新气象,我想总应该给一些探索性的东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新锐的东西,留一点窗口。但是,当时协会内部对这些栏目的争议还是比较大,我们也还是胆小,比如“探索之窗”这个栏目的照片,本来用整版独幅的照片效果会好一些,最后只是做成小插图。后来有一次,当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的周扬在我们开工作会议的时候,他说年轻人喜欢探讨问题,喜欢探索,你们允许他们探索,而且允许他们失败甚至犯错误。周扬的话很受启发。
”袁毅平谈《中国摄影》杂志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近期精彩文章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